锂电池资讯网获悉,2月15日,在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表示,以硫化物为主体电解质的轿车第一代全固态电池将于2025~2027年实现量产;第二代全固态电池将于2027~2030年实现量产;第三代全固态电池将于2030~2035年量产,具体技术路线图及时间节点如下:
1、石墨/低硅负极硫化物全固态电池(2025-2027):以200~300Wh/kg为目标,攻克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打通全固态电池的技术链,三元正极和石墨/低硅负极基本不变,向长寿命大倍率方向发展。
2、高硅负极硫化物全固态电池(2027-2030):以400Wh/kg和800Wh/L为目标,重点攻关高容量硅碳负极,三元正极和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仍为主流材料体系,面向下一代乘用车电池。
3、锂负极硫化物全固态电池(2030+):以500Wh/kg和1000Wh/L为目标,重点攻关锂负极,逐步向复合电解质(主体电解质+补充电解质)、高电压高比容量正极发展(高镍、富锂、硫等)。
欧阳明高认为,大模型将会改变研发范式,AI 技术正深刻改变电池研发范式,但全固态电池产业化仍需突破基础理论与工艺瓶颈。全固态电池研发面临固固界面、锂金属负极应用、硫化物电解质稳定性、生产工艺四大核心难题,传统研发模式效率已无法满足需求。全固态电池AI大模型,提供各类专家智能体与智能设计工具,实现材料体系智能匹配、设计参数、智能选优,制备工艺、智能推荐等研发服务,电池研发效率可以提升1-2个数量级,节省研发费用70%-80%。
谈及 DeepSeek,欧阳明高表示,它在电池知识问答和电池文本挖掘任务上均表现优异,在电池设计任务上具备初步的总结能力,但尚欠缺科学分析能力,仍需要垂直领域大模型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