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锂电池垂直门户站

重庆:聚焦储能技术、智能互联网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打造先进制造业学科群

发布时间:2024-12-23 10:04:51 阅读:474

锂电池资讯网获悉,12月19日,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关于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第1181号提案答复的函。

文件明确下一步重点计划,其中包括持续强化科技创新支撑。继续支持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科技大学,聚焦储能技术、智能互联网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打造先进制造业学科群。共同争取国家层面印发《关于新时期进一步加强成渝地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批复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联合出台《成渝双核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工作方案》。

原文如下: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第1181号提案答复的函

苏静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的建议》(第1181号提案)已收悉。经与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委金融办、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提案办理情况

(一)关于优化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积极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川渝高竹新区等跨省市区域合作功能平台为突破口,率先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川渝高竹新区改革情况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区域协作18条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1.推动跨区域要素优化配置。在新区范围内实行能源要素成本“就高不就低”、实现用电用水价格同城同价,川渝联合印发《推进川渝高竹新区试行建设用地指标、收储和出让统一管理工作意见》,在省市层面连续三年单列下达1000亩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2.推动跨区域合作利益联结。率先在川渝高竹新区建立全国首个跨省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四川广安市、重庆渝北区协定达成“财税存量归属不变,新增五五分成”的制度,目前两地差异化税费政策118项,已统一税费政策执行口径67项。

3.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先后四批次共 362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川渝通办”,允许合作园区企业自由选择注册地。

(二)关于推动产业错位发展“新路径”。

1.加强两地产业协同发展。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先进制造业与数字经济专项组,成立汽车摩托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产业、产业合作园区、数字经济、消费品产业、无线电协同监管7个工作专班,专项组定期协商研究部署和跟踪督促落实,工作专班常态化对接、推动工作开展。联合制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的培育与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系列文件,编制发布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发展报告。

2.深化多维交流联动。按照“两地有基础、市场有需求、优势能互补”的原则,共同编制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18条产业链全景图,涵盖联动发展路径、产业发展布局、链主企业分布以及领军人才、产业基金、关键平台、重点配套企业等,促进成渝产业联动招商、补链强链、协作配套深度耦合发展。联合举办第十一届中国(西部)电子信息博览会、川渝医疗器械创新企业交流会、2024年成渝集成电路产业峰会等系列活动10余场,搭建交流互动平台,加速产业融合。重庆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四川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重庆巴南工业园区(重庆国际生物城)与四川成都医学城结对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结对园区开展联合招商、技术对接和产业配套,不断深化合作关系,共建产业生态,共提区域整体势能。

3.联动开展金融领域合作。完善成渝金融领域合作机制,共同印发《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联合实施细则》。四川、重庆以及成都金融监管部门签署系列协议共同推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推动金融机构围绕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十大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平台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今年上半年银行保险业为300个成渝共建重大项目授信达8600亿元。聚焦两地制造业等优势产业,联合开展产融对接活动,累计开展银企对接、资本市场联合培育等活动20余场,联合打造“创投成渝·发现金种子”活动品牌,助力提升产业链优势环节发展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三)关于加速产业跃迁发展“新动能”。

1.打造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实施重庆市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项目,组织完成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6所市级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终期验收。发布《2024年度重庆市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指南》,引导高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做好本科专业设置工作。2024年全市新增智能制造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工科专业点25个,占比45%,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9%)。立项(培育)先进材料专业群等29个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促进专业建设由“单兵作战”向“集群发展”转变,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服务重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

2.协同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共同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协同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加速在“双圈”布局,推动建设国家实验室、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26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家,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个,新建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3个。成渝两地整合资源实施产业技术攻关,重庆推出“5+8”重大(重点)专项,成都开展未来产业前沿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行动,着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两地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等两地优势产业发展,联合实施攻关项目101项,突破地下复杂空间用应急处置智能机器人、新一代量子计算测控系统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3.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中组部工程硕博士培养试点改革,高质量建设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培养国家关键领域急需的高水平卓越工程师。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体系改革,支持设立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科技大学首批市级卓越工程师学院试点,促进产教融合,已培养167名卓越工程人才。布局建设662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辐射全市研究生培养单位和重点企业。推进“新重庆人才卡”与“天府英才卡”互认共享,累计互认互通 1.1 万余名高层次人才。举行西部陆海新通道汽车产业技能大师工作室联盟启动会,联合公布20个新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试点文件,推动打造巴蜀技能人才高地。

4.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重庆正加快建设高能聚合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枢纽,加快构建“点、线、网、面”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进转化机构、平台、人才队伍、孵化载体和技术市场建设,优化种子基金突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成都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的“一号工程”,构建“科创通十科创岛”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打造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形成“天使+科创+重产+S基金”全生命周期投资基金体系。两地携手共建国家科技创新汇智平台、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联合开展技术经理人培育,共同组织科创天府·智汇蓉城”、“校企双进·找矿挖宝”、科技企业进高校、科技成果进区县项目发布、成果对接等活动200余场次,促成一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二、下一步重点计划

市经济信息委将会同相关部门和相关专项工作组,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

(一)持续开展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优化配置,建立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取得更大突破。探索毗邻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共同出资组建联合投资运营公司,承接原管委会开发和管理职能,形成“资本合作+产业招商+服务运营”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在实现服务统一、政策统一基础上逐步推动实现成本统一。

(二)持续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巩固提升智能终端、新型显示、集成电路、能源电子等领域竞争优势,推动川渝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加快建设成渝“电走廊”、“氢走廊”、“智行走廊”,提升先进材料、轨道交通装备、通用航空装备等领域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打造一批支撑力强的重点特色产业园区、配套加工基地,推动两省市产业合作示范园区间合作企业数量、产品互采金额再创新高。

(三)持续强化科技创新支撑。继续支持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科技大学,聚焦储能技术、智能互联网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打造先进制造业学科群。共同争取国家层面印发《关于新时期进一步加强成渝地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批复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联合出台《成渝双核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工作方案》。加快建设天府实验室和重庆实验室,打造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积极培育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加快建设聚变技术研发基地、超瞬态实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增强创新策源能力。

(四)持续优化金融合作机制。深入实施金融领域双核联动“五项行动”,聚焦两地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一批标志性项目。构建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体系,持续开展“千里马”行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大力助推产业协同创新。持续强化两地跨市场、跨业态、跨区域的金融监管合作,建立金融风险联合防范处置机制,在监管信息共享、金融风险形势研判、重大金融风险处置、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领域加强协作,有效防范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

(五)持续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深入实施新重庆引才计划优秀青年专项等人才政策,集中资源实施系列引才项目,构建分类科学、层级清晰、保障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联动四川高水平举办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深入开展“百万人才兴重庆”系列引才专场活动,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引进更多制造业人才。组织开展第二批市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支持在渝高校聚焦科技前沿和关键问题技术攻关,开展学科交叉中心试点建设,培育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此答复函已经王志杰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文章标签: 储能
相关阅读
更多
  • 商业模式新实践!南网系统首家“新型储能+保险”联合实验室正式挂牌
    锂电池资讯网获悉,12月17日,南网储能公司储能科研院与鼎和保险公司新型电力系统金融与保险研究院共同签署了《电化学储能产业链一体化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一体化服务平台”)业务合作协议,并联合成立了南网系统内首家“电化学储能保险认证实验室”,开创了“新型储能+保险”商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探索。今年以来,南
    12-23 11:00
  • 150MW/300MWh!内蒙古能源集团共享储能电站成功并网
    锂电池资讯网获悉,12月22日,“220千伏蒙深楚鲁图共享储能电站工程启动调试结束——”随着最后一个调度电话的指令衔接完成,内蒙古能源集团苏尼特左旗泰富150兆瓦/300兆瓦时共享储能电站项目成功并网。作为内蒙古能源集团锡林郭勒盟特高压二期重点配套项目,苏尼特左旗泰富150兆瓦/300兆瓦时共享储能
    12-23 10:06
  • 宁德时代加码,换电储能东风已至
    宁德时代加码,换电储能东风已至
    一直被视为小众市场的“换电站”,如今成了宁德时代曾毓群看好的热门市场。12月18日,宁德时代召开巧克力换电生态大会,并放出豪言,将联合车企、以及社会力量共建4万座换电站。这个目标,其实要解决的不仅是新能源汽车供能的问题,更是瞄准了电力新基建的零碳大市场。换电大市场,电网调节新助手在生态大会上,宁德时
    12-23 10:02
  • 总投资40亿元!年产10万吨动力储能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一期投产
    锂电池资讯网获悉,12月18日,海创尚纬年产10万吨动力储能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一期)当天正式投产。作为乐山高新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重要支撑项目,海创尚纬年产10万吨动力储能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总投资40亿元。其中,一期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占地面积504亩,建设动力储能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装置,
    12-20 16:00
  • 华屹储能签约钠电项目 助力四川巴中建设钠电产业集群
    华屹储能签约钠电项目 助力四川巴中建设钠电产业集群
    锂电池资讯网获悉,12月18日,华屹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和电池生产基地项目签约活动在巴中市巴州工业园举行。巴中市委、市政府坚定实施“生态工业兴市、先进制造强市”战略,把钠电产业作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来培育,围绕“一个核心引领(巴中经开区),三个基地协同(巴州区、恩阳区、平昌经开区)”的产
    12-20 10:02
  • 新型储能领域唯一国家创新中心落地广州
    锂电池资讯网获悉,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于2024年12月正式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组建,标志着我国新型储能领域唯一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广州。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工信部唯一一个,经中央科技委审议,纳入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基地白名单(全国仅14类)的创新平台,每个技术领域仅布局1家。据了解,国家新型储能
    12-20 10:00
  • 比亚迪: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业务发展良好,将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分配资源
    锂电池资讯网获悉,12月19日,比亚迪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在活动中,比亚迪介绍了最近公司的储能进展。其中在广西南宁的华能西乡塘锂离子电池储能电站,该项目采用比亚迪储能供货 的 48 套总容量 100MW/200MWh的 MC Cube 魔方系统,是国家级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广西首批集中共享储
    12-20 09:01
  • 超50GWh储能订单落地,南非、东南亚等海外新兴市场起量
    近日,国家工信部发布的2024年1-10月全国锂离子电池行业运行情况显示,今年1-10月,全国锂电池总产量890GWh,同比增长16%。其中,储能型锂电池产量超过200GWh。出口方面,1-10月全国锂电池出口总额达到3502亿元。整体来看,我国锂电池产业延续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与此同时,海外市场对储
    12-19 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