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锂电池垂直门户站

日本确认,中国汽车夺“全球第一”

发布时间:2025-02-05 09:02:32 阅读:357

2月3日,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中国汽车连续2年的出口量超越日本,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出口国。2024年的中国汽车出口量为585万辆,比2023年增长了19%,排在第二的日本则下降5%,出口量为421万辆,此举进一步拉大了领先的优势。

同时,2024年的日本国内纯电动汽车新车销量为5.97万辆,较上年减少32.5%,4年来首次下滑。作为对比,2024年的外国厂商纯电动汽车新车进口销量为2.42万辆,较上年增长5.7%,连续6年创新高。其中,比亚迪增加53.7%至2223辆,首次超过丰田汽车的2038辆。

不难看出,消费者的心态正在发生改变。

#01

中国汽车“出海曲”

“走出去”和“走进去”,从来不是一件轻松事。

2024年12月,汽车出口50.4万辆,环比增长2.9%,同比增长1.1%。其中,乘用车出口42.6万辆,环比增长1.6%,同比增长1.1%;2024年全年,汽车出口585.9万辆,同比增长19.3%。其中,乘用车出口495.5万辆,同比增长19.7%。

传统燃料汽车方面:2024年12月,传统燃料汽车出口37.1万辆,环比下降8.8%,同比下降4.3%;2024年全年,传统燃料汽车出口457.4万辆,同比增长23.5%。

新能源汽车方面:2024年12月,新能源汽车出口13.4万辆,环比增长60.7%,同比增长19.8%;2024年全年,新能源汽车出口128.4万辆,同比增长6.7%。

车企方面:从增速上来看,2024年整车出口前十企业中,比亚迪出口43.3万辆,同比增长71.8%,增速位列中国汽车品牌第一;长安汽车出口53.6万辆,同比增长49.6%,成为第二;江淮汽车出口24.9万辆,同比增长46.7%,排在第三。

一路出海“外卷”,倚靠的到底是什么?

首先,需求表现强劲。近年来,全球新能源产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出口的“新三样”等绿色低碳产品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电动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其次,供给得到优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比亚迪在技术创新和竞争力都相对较强,产品种类也愈加丰富,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当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购车需求有望继续释放。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

以日本市场为例,日本汽车品牌在日本市场的市占率高达94%,拥有全球TOP 10的车企,用户基础强大。虽然中国汽车品牌凭借更低的价格,更智能化,全产业链整合等多种优势,但进入日本市场依然不容易。此外,日系车企的本土汽车出口量和在海外基地生产的汽车总量已经超过2000万辆,但中国车企海外本地化生产所占份额依然很小。

“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展望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多家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汽车销量将达到3290万辆左右。随着新能源技术的进一步普及、汽车出口市场的持续扩大以及政策支持的不断加强,中国汽车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02

日本汽车“衰落歌”

走出国门的中国汽车,正变成悬在日系车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泰国地区,中国汽车销量逆势攀升,而日本车企今年7月销量均创下两位数的跌幅;在南美、中东等日系车强势区,比亚迪巴西高管甚至扬言“2年内迈至销量榜第五”……

根据日本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日本汽车出口量2年来首次下滑,占出口总量90%的乘用车下降了4%,减至381万辆。面向日本最大出口目的地的北美地区的出口量下降了7%,为160万辆。自2008年以后,日本的汽车出口量再未突破500万辆。

曾经叱咤的日系品牌,为何会崩塌?

一方面,中国车企的分食。

在中国市场上,日系品牌近三年来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2.6%、20.0%、17.0%,市场份额不断萎缩。2023年以来,丰田、本田、日产在华销量分别下滑1.7%、10.1%、16.1%。2024年在华销量最多的是丰田,为177.6万辆,销量下滑6.9%,本田则较上年大幅下滑30.9%,跌至85.2万辆,日产在华销量约为69.6万辆,下滑12.2%。

另一方面,日本车企的落后。

首先,日本电价昂贵、关键原材料完全依赖进口,不足以支撑日系车企全面转型纯电领域。因此,日系车企产品推进速度过于缓慢,消费者购车观念的转变加速了市场快节奏迭代的步伐。这种转变,让习惯于保守求稳的日系品牌有些猝不及防。

其次,日系车企智能化严重不足。既没有先进的智驾技术,也没有强大的互联网生态。松下是唯一的电池公司,丰田、本田、日产的电池供应和智能方案依赖于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以及华为的智能座舱,魔门塔的智驾系统。

在此背景下,日系车企“抱团取暖”。

2024年12月,本田汽车日产汽车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宣布正式启动合并谈判。在接下来的六个月里,两家公司将讨论合并为一家控股公司,预计于2025年6月签署最终协议,于2026年8月完成合并。三菱汽车也将考虑加入合并的可能性,并于2025年1月底做出决定。

此次合并后,新控股公司将成为全球销量第三大的汽车制造商,整体年销售额目标超30万亿日元/年(约合1.4万亿元人民币),营业利润目标超3万亿日元/年(约合1398.5亿元人民币),该公司的年销量将来到800万辆以上。

在业内人士看来,不止是日系车企,传统车企中的德系、美系巨头们都面临着“象大难转身”的电动化、智能化困境。正当这些传统巨头们犹豫不决之时,也给了中国传统车企转型以及新势力品牌崛起的机会。

文章标签:
相关阅读
更多
  • 上汽与华为签署深度合作协议
    2025年2月21日,上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为终端有限公司在上海签署深度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产品定义、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销售服务等领域展开战略合作,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车,共同为用户带来领先的智能化出行体验。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见证
    02-21 16:01
  • 一秒一公里!易事特600kW液冷超充系统实力诠释极速补能
    一秒一公里!易事特600kW液冷超充系统实力诠释极速补能
    在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当下,充电效率与补能体验成为用户的重点诉求。作为新能源领域领军企业,易事特集团重磅推出600kW液冷超充系统,以“极速、高效、智能、安全”四大核心优势实力诠释极速补能!Part 01极速补能,重塑出行体验5分钟续航300公里:搭载液冷超充技术,最大输出功率600kW,充电5分钟
    02-21 11:03
  • 北清经管研究院师生到访易事特集团,共探“AI+新能源”创新发展
    北清经管研究院师生到访易事特集团,共探“AI+新能源”创新发展
    2月18日,北清经管研究院清大EMBA103班师生一行50余人,在肖冰老师的带领下赴易事特集团参访交流。易事特集团领导团队热情接待。双方围绕技术创新、产业协同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寻“AI+新能源”领域的前沿机遇。易事特光储充事业部总经理马强向师生们详细介绍了集团的业务布局与创新突破。他指出,作
    02-21 11:02
  • 易事特拟全面接入DeepSeek-R1模型,守护充电安全、提升用户体验!
    易事特拟全面接入DeepSeek-R1模型,守护充电安全、提升用户体验!
    易事特中能易电充换电系统充分利用AI大模型建立预测模型,守护充电安全、提升用户体验。日前,正积极部署,拟全面接入DeepSeek-R1模型,赋能其在文档处理、逻辑推理、智能问答等方面,实现多维度核心价值提升,提供更智能、更精准、更专业的充换电服务。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行业
    02-21 11:01
  • 一次任免63人,上汽集团“高层地震”
    一次任免63人,上汽集团“高层地震”
    2月19日,一则曝光的上汽集团干部任免完整名单,让外界目光再度聚焦在这家国内汽车行业龙头企业身上。上汽乘用车发布《关于大乘用车干部任免的通知》,对乘用车板块进行大规模人事调整,涉及多达63位中高层干部。具体来看,此次调整由上汽集团总裁贾建旭签发,已于2月12日起正式生效。“大乘用车板块”是由乘用车板
    02-21 10:05
  • 智研咨询:高压快充行业市场分析
    智研咨询:高压快充行业市场分析
    定义及分类高压快充,是指专注于为电动汽车提供快速充电技术与设备。高压快充技术旨在通过采用更高的电压和更大的电流,缩短充电时间并提高充电效率。因此,高压快充行业通常涉及750V、800V及以上的电压系统,以实现更迅速地充电过程。行业政策近年来,国家及地方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高压快充行业发展的政策,这些
    02-21 10:00
  • 特斯拉、宝马加快大圆柱电池上车
    大圆柱电池风潮卷土重来。先是特斯拉在2024全年实现自供4680装机量从0.1GWh提高至8GWh的飞跃,再是近日宝马集团再强调,2025年宝马创新大圆柱电池即将上车。其中,特斯拉作为推动大圆柱电池上车的关键角色,在2024年自供装机量跃升以及干法正极技术的突破,将为其得克萨斯州、内华达州两大超级工
    02-21 09:02
  • 芯品发布 | 力高新能携手上海海思打造BMS AFE芯片,护航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
    芯品发布 | 力高新能携手上海海思打造BMS AFE芯片,护航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
    上海海思+力高新能 强强联合2月18日,上海海思AP2711 BMS AFE 芯片在新能源车高质量发展浪潮的背景下诞生(同步量产配套的AP2710通信桥片)。力高新能作为车规级 BMS 领域的领先企业,国内BMS出货量连续多年稳居第一,并在海外TOP级车企和主机厂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凭
    02-20 15:01